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

研究亮點

無空腔量子電動效應驅動電子轉移反應

  • 論文全文:Cavity-Free Quantum-Electrodynamic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 於2022年10月11日發表於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》: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.jpclett.2c02379
  • 作者名單:Yu-Chen Wei and Liang-Yan Hsu*

費曼曾說過:化學背後的理論是量子電動力學 (The theory behind chemistry is quantum electrodynamics),但是利用量子電動力學(QED)中的量子真空漲落(光子漲落)去控制化學反應是一項巨大的挑戰,因為人們相信量子真空導致的光與物質弱耦合,不可能影響化學反應。最近這幾年中,一些科學家利用光與物質強耦合的條件,使用空腔(cavity)進行的實驗,企圖利用量子真空漲落控制化學反應,而一個全新領域---電磁極化子化學(polariton chemistry)也因此誕生。然而,要產生光與物質強耦合的空腔及介電環境的實驗條件相當嚴苛,為了克服這個技術瓶頸,我們探討是否有可能不依賴特殊的介電環境及光與物質強耦合,也能透過量子電動力學效應來控制化學反應。

在這篇工作中,我們建構出量子電動力學版本的電子轉移理論(QED electron transfer theory),並指出即使沒有空腔,只有量子真空導致的光與物質弱耦合,量子電動力學的效應也能影響化學反應;而且,這個理論成功地解釋過去的實驗數據,我們比較了過去三個不同實驗團隊的數據,在他們的實驗中,馬庫斯電子轉移理論(Marcus electron transfer theory)無法解釋他們所得到的實驗數據,但我們的理論在無自由參數下可以跟實驗得到的趨勢完全吻合;更進一步地,這個理論指出在量子電動力學效應顯著的情況下,分子內的電子轉移會產生自發輻射,並且這個過程的反應活化能趨近於零,這些結果闡明了QED效應影響電子轉移的原理及反應機制,並且有助於應用量子電動力學效應開發新的化學反應機制。

本研究成果為本系博班生魏佑臣與許良彥教授共同開發的理論工作,研究成果刊登於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。

QED版本電子轉移理論與實驗結果比較

圖一 QED版本電子轉移理論與實驗結果比較

 

圖二 在QED區間中的阿瑞尼士圖及活化能與能階關係圖

圖二 在QED區間中的阿瑞尼士圖及活化能與能階關係圖